您的位置:葡萄酒商务网 > 营销 > 产业观察

产业观察

如何提高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5-06-26 17:29:10      作者:

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开始从低迷期复苏,为了能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增强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6月6日至7日,“2015中国葡萄酒论坛”在烟台瀑拉谷召开,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等各界人士200多人对行业发展进行了探讨。




    未来竞争或更激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国内葡萄酒产业从2010年就开始增速放缓,近几年,由于国内相关政策调整和进口葡萄酒参与竞争,国产葡萄酒出现销售量、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整体下滑,尤其在2013年,国内50个葡萄酒生产企业的产量下降了17.31%,销售收入下降了33.45%,利润下降了43.98%,很多企业出现亏损,高端产品销售下降尤其明显。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至3月,全国葡萄酒产量为24.82万千升,同比增长16.91%,当季山东省葡萄酒产量位列全国第一,达到95747.73千升,同比增长14.07%。

      “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生产经营形势来看,行业虽然呈现出复苏的势头。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这一时期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从震荡走向调整的时期。”中国酿酒大师、滨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刘树琪提醒。

      据了解,继2012年新西兰葡萄酒享受零关税后,智利在今年也开始享受零关税,而澳大利亚在未来四年之内关税也会降为零。目前国产葡萄酒性价比普遍不高,“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把葡萄与葡萄酒都当做农产品给予政策上的强力支持,而我国却把葡萄酒作为工业品,多取少予。我们国家对农业有一系列扶持政策,葡萄酒产业却缺少支持政策。” 中国就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说。

      消费市场日趋理性

      “过去我们的消费市场总体上是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反思本世纪以来产业高速发展的10年,很大程度上是‘三公经费’支撑着高端乃至奢侈葡萄酒消费,商务或公务消费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全社会仿效,放大了葡萄酒产业的泡沫。”刘树琪说。据介绍,随着“三公经费”的控制和消费者日益成熟和理性,消费趋势更多的追求个性化、多样化、高性价比。理性消费也倒逼着葡萄酒业转调,促进产品个性凸显和性价比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国内葡萄酒文化和消费意识逐渐进步的背景下,许多普通消费者不再认为广告打得越多、包装越精美、价格越高就越是好酒。不可否认,国内一些急功近利的葡萄酒企业加大宣传投入,对葡萄酒进行过度包装、过度广告、过度营销,人为增加了葡萄酒的生产成本,而随着葡萄酒消费的日渐理性,消费者不再会轻易为这些高成本买单。

      “过去我们只重视产品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的膨胀,而对产品的内在质量和企业的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重视不够。在行业竞争加剧利润变薄的新常态下,必须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中心,从葡萄的栽培、酿造、营销等各个环节坚持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提高竞争力。”中粮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飞认为。

      “葡萄酒+”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就提升新常态下中国葡萄酒产业竞争力,刘树琪认为,必须充分凸显个性,并着力提升性价比。“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这种新常态要求我们必须从葡萄酒产品、生产企业到产区全方位地凸显个性,打造具有东方个性和中国风范的葡萄酒。”刘树琪说。

      回顾本世纪以来国内葡萄酒产业,相对来说是在竞争不充分、市场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发展的。随着中外葡萄酒同台竞争加剧,特别是在“性价比”这一竞争铁律面前,国产葡萄酒要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需要以高性价比葡萄酒满足市场需要。

     刘树琪提出“葡萄酒+”概念,他认为“葡萄酒+”可以延伸出很多的新业态,如葡萄酒金融、葡萄酒旅游、葡萄酒养生健康、葡萄酒体验休闲、葡萄酒电商平台和物流等产业,“让葡萄酒和其他行业进行融合,就能够促进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激活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者最关注的是葡萄品种和产区,其次就是性价比。因此正如王延才所说:“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葡萄酒产品和产区的个性化培育,高度重视葡萄酒性价比的提升,中国葡萄酒产业一定会在新一轮战略调整中有所作为,一定会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